nàn

避难


拼音bì nàn
注音ㄅ一ˋ ㄋㄢˋ

繁体避難
词性动词


避难

词语解释

避难[ bì nàn ]

⒈  逃离战争或动乱不安的地方。

take refuge;

⒉  寻求庇护所。

seek asylum;

引证解释

⒈  谓躲避灾难或迫害。

《韩非子·说林上》:“庆封 为乱於 齐 而欲走 越,其族人曰:‘ 晋 近,奚不之 晋 ?’ 庆封 曰:‘ 越 远,利以避难。’”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遭天下乱,避难 交州。”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这的是我避难的机谋,趓灾的见识。”
机灵 《香雪海·感激与祝愿》:“我正在 香港 政治避难,并参与筹备 香港 《文汇报》的创刊。”

⒉  谓避开困难。

《孔子家语·屈节》:“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
《元史·良吏传一·卜天璋》:“天璋 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戴裔煊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二编第六章四:“客贩钞盐,趋易而避难。”

国语辞典

避难[ bì nàn ]

⒈  逃避灾难或迫害。

《三国演义·第一〇回》:「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瑯琊。」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

避乱 避秦 逃亡 亡命

分字解释


※ "避难"的意思解释、避难是什么意思由汉语成语词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旧狮子拱门的残骸慢慢地变成了海盗们,走私船和其他自由船只的避难所。

2.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避难江南,奠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

3.这个由纳粹创办的,非同寻常的犹太人避难所,又叫作特莱西恩巴德,在欧洲颇有名气.

4.联合国难民署说,大约有30万流离失所的人生活在遍布瓦武尼亚、贾夫纳和亭可马里区的40个紧急避难所。

5.他告诉他们,我们这个地区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一个避难所;我们对所有的冲突的受害者一视同仁,不论他们属于哪一方。

6.有的灾民在将就着的尼龙布帐篷下避难,而一些成都居民,因为害怕余震,选择在帐篷里睡觉。

7.各种树丫枝杆以及树皮裂隙处经常因聚集枯落物而形成少许土壤,为很多小型植物提供避难所,让它们得以立足生存。

8.旅团机关、基层营连干部对需要掌握哪些体系训练的内容、具备何种体系能力,心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平时训练避难就易。

9.在这个帐篷里避难的两天,也是她最难过的两天,不是因为短吃少穿,而是因为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尸体从这里被抬出去。

10.作家陈四益先生曾考证说,即便在古代,怠慢误事、呼应不灵、避难就易等也是要被弹劾议处的,如果问责只止步于此,实在算不得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