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
词语解释
避讳[ bì hui ]
⒈ 忌讳; 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例由于人们避讳这个讨论主题,因此讨论会激起了民愤。
英taboo; practice of placing a taboo on certain words;
⒉ 回避某事物。
例避讳这个问题。
英dodge; evade;
避讳[ bì huì ]
⒈ 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英taboo on using the personal names of emperors,one’s elders,etc.;
引证解释
⒈ 回避;避忌。
引《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 《游仙窟》:“下官起,諮请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
《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小鸦儿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⒉ 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 名 白,博有五皓之称; 厉王 名 长,琴有修短之目。”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而 唐 冯宿 父名 子华,及出为 华州 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始皇 名 政,别人一定要避讳。”
⒊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国语辞典
避讳[ bì huì ]
⒈ 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近避忌 忌讳
⒉ 避免触犯忌讳。
引《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分字解释
※ "避讳"的意思解释、避讳是什么意思由汉语成语词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杨元元在任期间,中国民航当局逐渐开始不再避讳两种威胁:骄傲自满和发展过热。
2.陈池毫不避讳的编排着陆超,语气中,显露出深深的鄙视意味,骂到痛愤处,他还拿起讲台上的粉笔朝着陆超脑门儿上砸了过去。
3.赵痕出来后得知了冯运刚刚康复不久,于是便立即去了王泽那里一趟,要求去兑现冯运的磕头赌约,王泽听后也是眉开眼笑毫不避讳的答应了下来。
4.在上的应用如果说其他方面的委婉语多数是禁忌,为了避讳和典雅的话,那么政治委婉语则是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甚至歪曲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听者的目的。
5.就在一群游魂野鬼之中,有个七八岁的娃娃蹦蹦跳跳在其中穿梭,说也奇怪,群鬼不但没有丝毫的避讳、躲让,反倒不以为然的擦肩侧身而过。
6.在上的应用如果说其他方面的委婉语多数是禁忌,为了避讳和典雅的话,那么政治委婉语则是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甚至歪曲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听者的目的。
7.在上的应用如果说其他方面的委婉语多数是禁忌,为了避讳和典雅的话,那么政治委婉语则是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甚至歪曲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听者的目的。
相关词语
- táo bì逃避
- bì kāi避开
- yǐn huì隐讳
- wēi gàn bì shī煨干避湿
- bù kě bì miǎn不可避免
- huí bì回避
- bì zhèng diàn避正殿
- bì zhèng qǐn避正寝
- bì zhèng táng避正堂
- bì jì避寂
- lì bì力避
- bì jī避稽
- bì xiū避羞
- bì shuì避税
- yí huì疑讳
- huī bì撝避
- tuì bì退避
- bì ràng避让
- bì huì避讳
- bì huì避讳
- bì shà避煞
- huì yú讳谀
- bì léi xiàn避雷线
- fàn huì犯讳
- chī shí huì shí吃食讳食
- bì huàn避患
- bì jì cáng shí避迹藏时
- bì fēng gǎng避风港
- zhèng huì正讳
- bì guāi避乖
- bì luàn避乱
- yù huì御讳